漓江东岸画山村附近的峰丛山地之中,最高石峰峰顶海拔536.3米,相对高度420米,长930米,宽500米,面积0.44平方公里。画山数峰连属,西面削壁临江,在游船或江边所见到的画山实际即是这一临江的陡壁。这一直插江中的陡壁最高处海拔425米,相对江面的高度为310米,在画山范围内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的陡崖的长度达450米,就是在这一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垂直石壁上,出现了漓江中最重要的景点-九马画山。陡壁青绿黄白,相间有致,色彩陆离,似一幅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九马神骏图,故山名九马画山,简名画山。九马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或立或卧,或奔或跃,或饮江河,或嘶云天,正是“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这幅天然画图的形成除了归功于造就这一巨大陡壁的地质作用外,还得益于断崖绝壁上水蚀的痕迹、崖壁上新旧不同的崩塌面以及不同方向裂隙中生长的生物作用。尤其是极其微小但数量巨大的低等生物藻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生物岩溶作用。与前述向光性石钟乳不同,这种作用是指生物体对石灰岩发生直接作用并产生特征性的溶蚀产物,称之为直接作用。在石灰岩山体悬崖上,各种颜色的藻类以及地衣、苔藓等低等生物在石灰岩表面殖居相当普遍,沿岩层的节理、裂隙附近的水渗出带生长,在死亡、钙化后就形成了颜色不同、深浅不一的藻类“墨水带”,同时岩层裂隙本身存在褐色、黄色钙质沉积物,正是这些生物颜料与岩石所含的各类矿物质本色才画出了姿态各异,深浅有别的山崖色带,与点缀其间的植物在色调很浅的融县组灰岩上呈现出种种天然图画,除“九马画山”外,漓江沿岸的“绣山彩绘”、“鲤鱼挂壁”、“张果老倒骑千里马”天然崖画均是同一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