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Guilin karst World Heritage Site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桂林喀斯特自然世界遗产动物区系之珍稀濒危动物

珍稀濒危动物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有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表 1.4),如云豹Neofelis nebulosa、黑熊Selenarctos thibeteanu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等。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2012的动物物种425种,其中极危种CR1种,濒危种EN9种,易危种VU17种;列入CITES2010公约附录I的动物有12种、附录24种;列入中国红色名录的动物有110种,其中极危种CR4种,濒危种EN17种,易危种VU45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47种,其中I9种,II38种。

1.4 桂林喀斯特珍稀濒危动物组成


IUCN物种红色名录动物物种
CITES动物物种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动物物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物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物种
硬骨鱼纲
67
0
6
0
0
两栖纲
69
2
30
0
3
爬行纲
27
2
17
1
0
鸟纲
193
21
21
6
24
哺乳纲
69
11
36
2
11
合计
425
36
110
9
38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又名角鸡、吐绶鸟寿鸡,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也有分布。黄腹角雉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

1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春羽):额和头顶均黑;头上羽冠前黑,后转为深橙红色,羽冠两侧 也为同色;后颈黑,此色经耳后向下延伸至肉裾的周围;颈的两侧亦深橙红色,向下几乎伸 到胸的中部;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均黑,羽基具白色横斑,羽端具明显的皮黄色卵圆斑,各 羽两侧更杂以栗红色三角形斑,整体看像是栗红色,而满布以具有黑缘的皮黄色卵圆斑, 特别华丽;尾上覆羽的皮黄色斑更形扩大,占着尾羽的大部;飞羽暗褐,杂以黄斑,尤其是 在外翈上;尾羽黑褐,密杂以黄斑,并具宽阔的黑端。下体几乎纯皮黄色,仅两胁及覆腿羽 稍杂以与上体近似的羽色。雌性成鸟:上体棕褐,而满杂以黑色和棕白色矢状斑;头顶黑色较多;尾上黑色成横斑状;下体较背淡皮黄色,胸多黑色粗斑,腹部杂以明显的大形白斑,肛周羽和尾下覆羽 灰白。

  雄性幼鸟(19242月采自福建挂墩):酷似雌鸟,但头顶和喉多红色,上体无白色矢状斑,但散布有皮黄色卵圆斑,下体白斑也较少些。

  一月龄的幼雏:头被以棕黄色绒羽;体褐色,具黄色斑纹,颈部斑纹较多,呈放射状;腹部土黄色。嘴和跗蹠等均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角色,脚粉红色或肉色,具一短距。雌鸟无距,亦不具肉裾,肉质角亦不发达。

大小度量:体重♂1400g;体长607700mm;嘴峰♂1416.5mm♀1416mm;翅♂225233mm♀192213mm;尾♂207230mm♀151171mm;跗蹠♂6770mm♀5862mm。(注:雄性;雌性)

2生活习性

  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常成5~9只的小群活动。活动范围在0.02~0.3平方公里范围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

主要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如白蚁和毛虫等少量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节。所吃食物种类随季节而不同,春季主要以蕨 山樱桃、山茶 、油茶、映山红野海棠交让木蛇根草等植物的嫩叶、嫩芽为食,夏季和秋季则主要以上述植物以及勾几茶、草莓、悬钩子、虎皮楠山合欢 胡颓子青冈 白栎等植物的嫩叶、芽苞、浆果、坚果、种子为食。冬季则主要以壳斗科植物的坚果、香花崖豆藤种子和各种山茶的种子为食 。通常在700800下树之后和1600-1800上树栖息过夜之前,活动和取食较为频繁。

尤对交让木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交让木的果实及叶片,是黄腹角雉秋、冬季的嗜食对象,因而交让木也成为秋、冬季黄腹角雉的主要栖息过夜场所。交让木的分布与黄腹角雉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树上筑巢,在粗大树干的凹窝处或水平枝杈基部以松针、枯叶、苔藓等编成简陋的皿状巢。

  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埋头不见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正逼近自己时,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一头钻进了杂草丛中,可是身子却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

3亚种分化

有两个亚种。


序号
中文名
拉丁亚种名
定名人及时间
1
Tragopan,caboti,caboti
Gould,1857
2
Tragopan,caboti,guangxiensis
Cheng,et,Wu(吴名川),1979


漓江喀斯特峡谷(FG144)
漓江夕阳
漓江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九马画山
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