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in karst World Heritage Site |
七星公园简介七星公园简介: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因有七星山与七星岩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公园入口有:正门(自由路),后门(七星路),北门(栖霞路),桂海碑林大门(龙隐路)。主要山峰为普陀峰、月牙峰、辅星峰、骆驼山等。主要岩洞有七星岩、龙隐岩、月牙岩、元风岩、普陀岩、四仙岩、曾公岩。建筑景观有花桥、月牙楼、襟江阁、文昌亭、碧虚阁、玄武阁、摘星亭、伴月亭、普陀精舍等。七星公园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评定的顶级AAAA景区。 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龙隐奇迹”等名胜。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5公里,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约1100米, 最宽处54米, 最高处27米,是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的地下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水沿岩石缝隙不断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七星岩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顶穹残存的洞迹,下层是仍在发育的地下河。现供游览的是中层,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整个游程814米,洞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岩洞分为6个洞天,35处景观,处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整个岩洞雄奇深邃,如童话世界般瑰丽多姿,被誉为“神仙洞府”。早在1300年前,即从隋唐时代起,七星岩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留下的题刻多达120多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明崇祯年间两次来这里考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亦饶有兴味地游览七星岩,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也曾写下“海洋冲刷山川洞,石乳冰凝玉塑山。幽窟千年供避难,今游人乐尧舜天”的赞美诗句。明代画家张文熙称之为“第一洞天”,并刻于石壁上,成为游人入洞观赏到的第一个景观。七星岩(“栖霞真境”第一洞天)为桂林经典八景之一。主要景点:“古榕迎宾”“江山多娇”“刘三姐歌台”“九龙戏水”“边寨风光”等。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拔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是桂林最古老的桥,始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它位于公园正门,横跨在小东江和灵剑溪汇流处之上,全长135米。桥面有风雨长廊,桥亭覆绿色琉璃瓦,桥身为磐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每年春夏,花开烂漫,桥畔繁花似锦,桥两岸遍植桃花、翠竹,小桥掩隐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中,花桥因此而得名。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桥下,四个半圆的桥孔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四个玉盘,状如满月,正如“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诗句中所颂的 “花桥虹影”之美景。 普陀山 是七星公园的主体。由七星山西北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海拔265米,因山上供奉观音菩萨,俗称之为普陀。普陀山景观丰富,岩洞、亭阁很多。其中七星岩最为著名,亭阁则以栖霞亭、碧虚亭一组构筑尤为别致。山的西麓有元风洞,盛夏酷暑,此处却凉风习习,从这里沿桂花林荫道北行不远是普陀门,入门上山。山上有普陀石林、普陀楼、观音洞、玄武阁等多处景观。直至天矶峰上的摘星亭,登亭极目四望,便可观赏到宋代大诗人刘克庄所写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壮丽景色。 普陀山 文物古迹甚多,仅石刻就有200多件,最珍贵的有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宋代范成大的《碧虚鸣》、明代的“龟蛇合一”浮雕。 骆驼山(驼峰山) 位于普陀山后,其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又因其像一只古代的酒壶,又称它作壶山或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 遂名之。明代末年有江南名士隐居于此,遍种桃花。每年春天,桃花繁盛,花开如红霞一片,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称之为 “驼峰赤霞”的景观,是桂林十大景之一。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山旁的盆景艺苑内与中国民间人士举行环保座谈会后,在骆驼山前的草坪上,发表了环保演说,并一边手摇一把桂林的折扇一边说,并诙谐地称之为“节能空调”。每当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泽斑斓, 颇为壮观。明清以来, 山下遍植桃树, 若逢春至, 桃花烂漫, 江霞紫务, 分外妖娆。因此, “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骆驼山与雷酒人有关,雷酒人又与酒有关。雷酒人,原名雷鸣春,号亮工,明末江南儒生,后流落到桂林,驻在山下。雷鸣春喜欢喝酒,常饮不醉。人们有又称他为“雷酒人”。他能诗善文,著有《大文参》、《桂林田海志》等著作。他还在山前山后,变奏植桃花,每当春天,“桃花年年烂漫开”时,驼峰在花丛中,更加生气勃勃,精神抖擞。雷酒人死后,葬于骆驼山下。文林郎广东临高县知县樊庶于康熙五十二年在骆驼山的骆驼颈部刻上“雷酒人之墓”五个字,对与他乐于助人,讲义气、重节操表示敬仰。桃花依旧, 桂树成林, 花果满园, “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现已他移。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月牙山 位于普陀山南面,由七星山南面七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月牙岩石,远眺如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山有月牙楼,此地的素食有百年历史,尼姑面最为著名。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可上到伴月亭,由此观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再向前不远即可达月牙岩和襟江阁。顺山势南下便进入龙隐洞。洞顶上有条天然蜿蜒的龙形石槽,洞口书有“破壁而飞”四个大字,传说此处为矫龙腾空而去所留下的“神龙遗迹”,古人由此而留下“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开”的诗句。 桂海碑林 桂海碑林 龙隐洞以及附近龙隐岩内碑刻如对,以至于“壁元完石”,故称桂海碑林。碑林共有石刻220多件,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形式多样,有诗、文、歌、赋、对联、图象等,书体有楷、草、隶、篆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欣赏价值。 桂海碑林碑阁内收集了桂林其它山岩上千件重要的石刻拓本,均为稀世珍品。拓自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靖江府城图》,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还有唐代韩云卿的《平蛮颂》、《舜庙碑》,记载了唐王朝平定西原酋长潘长安的经过;宋代孔延之的《瘗宜贼首级记》、余靖的《大宋平蛮记碑》记述了宋王朝平定宜州欧希范的情况;南宋陈弥寿的《新建犒库记》、李曾伯的《抗元记功碑》,记载了元军进攻云南、广西、湖南,及宋军阻截的经过。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