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Guilin karst World Heritage Site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范围内影响遗产的因素

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范围内影响遗产的因素

  桂林喀斯特遗产提名地由于受到各种不同形式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喀斯特景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都受到一定的压力。但提名地具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命名,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因此,目前各提名地对遗产的负面影响因素较小。

1)开发压力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都具有国家级法律严格的保护属性,所有提名地临近的周边区域也有专门和特殊的法律实施以加强管理,因此,各提名地内都没有工业布局,无采石场,大气、土壤、水环境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目前还没有大的开发建筑项目对区域造成影响,总体环境质量优良。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人口压力相对较小,提名地人口密度为117人/km2,缓冲区人口密度为204人/km2

桂林喀斯特遗产提名地有数千年人类居住史,提名地缓冲区也分布着较多居民点。人类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资源的保护一直存在着矛盾。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使人类活动的强度增大,给提名地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完整保护增加了压力。公路、铁路、电线、手机信号塔等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影响景观视觉,改变水文环境,干扰野生生物活动。但提名地内的设施和建设活动已经得到相应的处理,当地政府对缓冲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使其影响降至最小。外来生物入侵影响了提名地内的生态环境,外来树种的种植也局部影响提名地自然植被和景观;漓江的捕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提名地的遗产价值,当地政府制定了相关规定,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期以保护漓江鱼类,同时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2)环境压力

自从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区内的水土流失、毁林开荒等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提名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自然环境的保护带来一定压力。

根据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中央政府对漓江流域的环境治理的要求,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及外围地区彻底搬迁了大型工矿企业,因而自然环境中大气和水体的总体质量较高。根据当地政府的计划,现有葡萄峰林提名地的缓冲区内小型工厂也将要拆除。对于漓江流域内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当地政府建立了20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90%,水质达到GB18918-2002二级排放标准。上游水库排放到漓江的凤眼莲(别称:水葫芦)对漓江水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堵塞河道,当地管理机构也采取了人工打捞和化学防除的方法清除凤眼莲。漓江两岸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活动,一方面,通过生态农业的建设,减少其影响,另一方面,受提名地局部分水岭的阻挡,使提名地免受污染。而葡萄峰林提名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为桔子果园,部分为水稻生产,所受污染活动影响较小。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枯水期漓江水量的减少导致漓江水自净能力有一段下降,对漓江水环境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当地政府在上游非喀斯特地区建设有5个水库,调蓄漓江水流,加之提名地外围的海洋山、猫儿山和架桥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有效保护了漓江水源涵养林的生长和恢复,使漓江水环境得到改善。桂林喀斯特遗产提名地自成为保护地漓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传统采石活动基本得到控制,但旅游业发展也给提名地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3)自然灾害及风险应对

桂林喀斯特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体现在洪水和旱灾,如漓江在雨季出现大面积洪水,由于分水岭地带碎屑岩地区径流冲刷能力较强,造成水土流失,喀斯特洼地,也因排水不畅而产生洪涝灾害;在旱季由于水资源缺乏,漓江季节性枯水严重,地下水水位下降,漓江河道变窄,滩石裸露,影响桂林喀斯特景观。

地质灾害体现在崩塌和塌陷,由于桂林峰林和峰丛喀斯特石峰陡峻,节理裂隙发育,时有崩塌和滑坡发生;在峰林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浅,加上人为工程活动的增加,易发生土层塌陷。此外,由于洪水和船行波的影响,导致漓江河岸的冲刷加剧,发生坍岸,生态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措施:

   提名地建立了人员培训体系,进行气象、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与措施的培训,设立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

   建立了气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居民的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开展区域气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动态监测防治工作。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栽种一些经济林木,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等,加强提名地的保护

4遗产地旅游

旅游现状: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业对于桂林社会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桂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提名地的漓江风景河段是桂林旅游中风景资源最集中,价值最高,最具知名度的景区,1978年漓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十三条江河之一,1982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奇峰、秀水、峡谷等自然景观为观赏主体,对其开发利用则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旅游业,发挥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提名地的旅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平均游览人数超过150万人次,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旅游方式以“一日游”为主,长期以来乘船游览漓江成为游客感受漓江秀美奇特的自然山水的主要方式,少量游客采取分段游和徒步游的游览方式。尽管如此,目前漓江旅游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游览组织方式单一,总体规划缺失、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等,因此对其进行了近期(2012-2015),中期(2016-2020)和远期(2021-2025)规划。在全面分析风景区的风景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以“保护中理性发展和发展中有效保护”为指导,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以实现风景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


漓江喀斯特峡谷(FG144)
漓江夕阳
漓江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漓江喀斯特峡谷
九马画山
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