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in karst World Heritage Site |
追梦回眸—写在桂林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周年之际
追梦回眸 ——— 写在桂林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周年之际
中共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2014年6月23日,是一个让桂林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大会通过桂林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锤音,从遥远的卡塔尔多哈传到桂林的时候,桂林人争相传报,欢欣鼓舞,有些人甚至喜极而泣。“桂林山水成世界自然遗产了”这个话题当日成了大街小巷桂林人热议的话题。 不懈追求,只为满圆遗产梦 桂林的申遗工作由来已久。早在1993年桂林就开始进行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并于1998年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06年桂林又被建设部确定为中国申报“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但遗憾的是桂林两次因各种原因放弃了申报。对于桂林的两次弃报,外界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认为桂林不愿受到世界遗产严格保护的约束;有的认为桂林山水已经名扬天下,无需再冠虚名,凡此种种,莫衷一是。桂林虽然两次放弃申遗,但是,有一点最可贵的是,桂林人心中永远不会放弃对这片山水的热爱和保护。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桂林市为保护好桂林山水做了大量工作。在森林保护上,桂林市在林区全面推行了禁伐、禁猎、禁牧、禁开垦等措施,调整了生态公益林、水源林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区域。积极推进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绿化果化、沼气池建设及无公害种植技术推广等生物措施,目前漓江60多万公顷主流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为保证漓江的流量,在上世纪相继建成青狮潭水库、思安江水库的基础上,近年来,桂林市从科学保护漓江的战略出发,在上游相继开工建设了小溶江、川江和斧子口三大水库补水工程,为有效缓解漓江枯水期间缺水困境提供了保障。大力加强漓江流域污染源的综合治理。流域县(区)组织编制了发展规划,强化了企业准入及运营监管,对一批排放不达标的工业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迁”。强力推进青狮潭水库水质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清除了库区水面网箱设施,目前水库水质已由整治前的劣五类地表水提升到三类水标准。实施了漓江干支流和市区内小东江、南溪河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以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收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2011年以来,桂林市相继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68亿元,逐年分批新建了49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安排在漓江流域农村,有效减轻了漓江水体污染的压力。制定漓江保洁标准和督察办法,强化漓江保洁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市、县(区)有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加强对漓江流域内违法建设、非法采砂捕鱼、破坏生态景观环境等行为的查处,2012年以来共查处有关案件250多件。加快临桂新区建设,分流中心城区人口,从战略层面减轻了漓江环境承载压力。这些措施的有力实施,使桂林喀斯特地貌得到了有效保护。 磨刀不误砍柴工,机会总会留给有追求有准备的人。2007年6月,“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期(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申报成功,深深触动了桂林人的神经元,尤其是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遗憾和期待更是深深震撼着桂林人。2012年6月,桂林人迎来了新的期待,根据自治区领导的指示,自治区住建厅在南宁召开广西申报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论证会,会议作出启动申遗工作的建议,建议自治区和桂林市两级建立申遗工作机制,尽快开展工作。建议获得了自治区和桂林市两级领导的肯定。2012年9月,桂林市四届人民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审定同意桂林市申报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10月,桂林市四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桂林市申报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12月,桂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桂林市申遗工作正式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开始了圆梦之旅。 众望所归,明珠终会闪烁光芒 世界遗产委专家对桂林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充满期待。他们认为:桂林喀斯特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喀斯特峰林地貌。他们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喀斯特的一顶皇冠,那桂林喀斯特就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具体来说,桂林喀斯特有以下特征: 一是桂林喀斯特形成演化机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峰林喀斯特地貌同时态演化理论的创源地;二是桂林喀斯特提名地的峰林和峰丛地貌反映了极其复杂的地壳演化历史、地质构造背景;三是桂林喀斯特提名地具有多样性的喀斯特地貌特征与罕见的地貌景观,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地貌演化历程的杰出代表地;四是桂林喀斯特峰林平原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五是桂林喀斯特提名地具有多样的岩石类型和丰富的古生物遗迹,是古生物不断进化过程中重要地质时期的代表地之一;六是桂林喀斯特提名地洞穴及其沉积物和堆积物丰富,并保留了大量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变化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桂林喀斯特提名地以其突出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而完全满足世界遗产标准中的第Ⅰ、第Ⅲ两条标准。标准Ⅰ:“提名地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地质作用,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桂林喀斯特区连续成片、范围广大,其内喀斯特类型齐全、峰林与峰丛景观优美,且全喀斯特及半喀斯特地貌形态和类型在提名地范围内均有表现。 标准Ⅲ:“提名地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桂林喀斯特以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著称于世,“桂林山水甲天下”,世界已经给桂林喀斯特最高美学评价。 桂林山水不仅有自然独一无二的美,还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座座的山峰、一汪汪的水浸透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唐代诗人任华在漓江边给朋友送行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800年前的宋代钦命官员王正功最早发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感慨,历史已经印证。据不完全统计,古往今来,称颂桂林山水的诗有1万多首。 天赐的条件占据了申报的独特优势,但并不代表可以伸手捏来。确定申报世界遗产后,桂林市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很快进入了紧张工作状态。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严格而规范,文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地质地貌的内容,又有生物多样性内容,同时还涉及申报地对对待遗产的观念和保护意识以及采取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等。申遗办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大家在学习中应对,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2013年8月29日至9月1日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桂林喀斯特提名地进行实地评估考察的关键时段。为了这一次的评估考察,桂林市专门成立了以周卫副市长为组长的接待小组。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桂林喀斯特提名地进行实地评估考察中,周副市长亲自披挂上阵做起了解说工作。在申报遗产的过程中,涉及的雁山区和阳朔县做了大量的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了申报工作的开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桂林市的工作得到了世界遗产专家的高度肯定。世界著名遗产专家威廉姆斯在桂林核实提名地范围考察过程中深情款款地说:“感谢桂林人民为我圆梦,桂林喀斯特申报世界遗产是我一生的梦想,相信会成功,并祝愿成功。”威廉姆斯的愿望和桂林人民的愿望一并实现了。 长路漫漫,保护管理任重道远 桂林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核心区253.84平方公里,缓冲区446.8平方公里,涉及了雁山区和阳朔县的大部分区域。两个区域内人口众多,原住民生存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既要青山绿水,又要过好日子,这是桂林喀斯特世界遗产地追求的现实目标。长路漫漫,保护任重道远,发展任重道远。 桂林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地就是把桂林山水的保护提升到了国际标准,用世界的要求和标准强化对桂林山水的保护,就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推动桂林山水的保护管理。保护管理的主体是区域内的群众,保护管理的效益必要惠及区域内的群众,只有群众从保护中受益了,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才能把保护变成自我需要。为保护漓江,强化漓江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申遗成功后,桂林市设立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和管委,统一行使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目前,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的工作原则开展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2015年,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围绕“打好三大战役、抓好三大工程、强化五大基础、健全两个保障”的目标任务,坚持“落实就是水平,实干才是能力”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力争实现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执法、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步入正轨,三年良性循环”的工作目标。目前在排筏限量化、公司化等方面的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为把保护和利用两手抓好,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我们相信漓江人有智慧和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人永远的家园、永恒的希望。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战斗在一线保护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上一篇: 1997年桂林环境保护大事记
下一篇: 世界遗产保护倡议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