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in karst World Heritage Site |
喀斯特环境地质背景地质背景1、地质构造桂林喀斯特遗产提名地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中段、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内侧,属广西东部之南北向构造带的桂林弧形构造亚带,并夹于东侧富川和西侧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早古生代强烈的广西运动(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基底岩系褶皱并发生变质,形成越城岭复背斜、桂林复向斜、大瑶山复背斜;海西晚期本区结束海盆沉积上升为陆,地壳运动以振荡为主,发育了北东向灵川断裂带和北西向阳朔断裂带;中生代印支运动使盖层褶皱,形成向西突出的南北向弧形构造带,奠定了桂林喀斯特的基本构造格局。桂林弧形构造带生成之后,于燕山期至喜山期,叠加有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断层构造等,但由于其强度、规模相对较小,尚不足以破坏弧形构造而改变其形貌,表现在巨厚的碳酸盐岩系中,尽管断裂发育,但地层产状十分平缓,倾角很少超过20°,是桂林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发育的重要构造条件。 2、地层与岩性桂林区域出露地层从寒武系到第四系,除缺失二叠系、侏罗系地层外,均有分布(图 2.2)。按岩性大致可划分为5个岩组:(1)下古生界浅变质碎屑岩系,厚度大于2000m,主要分布于越城岭、海洋山、驾桥岭等中低山地区;(2)下泥盆统至中泥盆统下组红色碎屑岩系,厚度900m,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山麓,低山、丘陵地带;(3)中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系,连续总厚度约3000m,CaO和MgO含量在55.0%以上,酸不溶物小于1.0%,岩性至纯,保存有多条不同相区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4)三叠系、白垩系红色碎屑岩系,零星残留于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喀斯特不整合面上,厚度0-20m。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出露非常零星。(5)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20-60m。
图 2.2 桂林喀斯特区域地质图 3、 水文地质特征桂林喀斯特漓江流域呈两侧高中间低的谷地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喀斯特水文系统。流域内地下水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漓江两岸河流阶地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二是喀斯特水,具有裂隙-管道双重含水介质特性,分布于喀斯特地层中,是提名地主要地下水类型(图 2.3)。
图 2.3 桂林喀斯特区域水文地质图
桂林喀斯特遗产提名地峰丛区由于外源水作用少,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和渗流水的溶蚀作用,表现为有深厚的饱气带,地下水埋藏深,深度50-300m,地下水呈脉状、线状分布,伏流、地下河、竖井、落水洞发育。而在峰林区域,由于石峰四周为平原、浅洼地或水塘所环绕,或为落水洞、漏斗,消泄地表水。地下水埋藏浅,具有基本统一的地下水位,且常常接近地面,脚洞和穿洞普遍发育。
上一篇: 桂林喀斯特知识介绍(PPT)
下一篇: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
|